世代相传的铜壶:一把长嘴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4-01-07 09:29

执壶人将一把长嘴铜壶灵巧转动,一式“吉龙进宝”将长嘴铜壶的长嘴托在臂弯之上,一倾,滚热的开水顺管而下,无误入杯,茶壶往上一收,水流利落止住。执壶人拎着壶转过身,一个下腰的动作,长嘴铜壶举过头顶,从前往后倒,水依然落入盖碗中,茶叶被冲散开并跟随水流转动起来,这是一式“龙转乾坤”,寓意着“极度困境,幽谷思变”。动作舒展平稳,在该收的那一刻又收得干脆,这是现代四川长嘴铜壶表演中的一幕。长嘴壶是四川特有的一种茶具,常用于茶馆冲泡茶或掺水,清代末期被广泛用于茶馆经营,如今渐渐发展成一门茶艺表演。

长约1米的长嘴壶能帮助掺茶者在拥挤喧闹的茶台之间沏茶掺水,又不打扰茶客,方便且实用。现代茶艺结合长嘴铜壶,运用不同把式和寓意丰富了这一展一收之间的动作,不同的手法演绎出不同的流派,如青城山派、峨眉派、二松堂茶技等。

在蒙顶山的天盖寺,一对年轻人在表演长嘴铜壶茶艺,这是当地独特的派别表演——中华蒙山派的“龙行十八式”。要找这蒙山派的关键人物,非如今掌门人成昱不可。

成昱演绎“龙行十八式”之“金龙卸甲”

“蒙顶山随便抓把泥土都充满了文化”

“老爷子是个很随和的人,看到五六岁的小孩,他能玩得开,带着八九十岁的大爷,他也能融洽。他特别敢说话,而且说话很朴实,充满了哲理。”成昱本来就是说话带笑的人,讲起父亲成先勤来更甚。

1963年,16岁的成都知青成先勤来到蒙山茶场,从开荒种茶、加工制茶开始,后来担任副场长,接待过许多上山探古寻幽的文化名人,对蒙顶山的文化有了深入了解。

20世纪90年代末,为推销蒙山茶,成先勤回到成都,在九眼桥开了自己的蒙顶山茶庄,却因经济不景气而经营受阻。成先勤认为要找到一个文化载体为蒙山茶赋值。那会儿市场经济刚开始复苏,茶馆兴起,掺茶的师傅因长嘴铜壶技艺而吃香。成先勤偶然在成都望江公园见到掺茶师傅何正鸿的表演,觉得很有特色,但招式不多,力度不够,便建议发掘更多招式。此后半年,成先勤、何正鸿每日手持三尺铜壶在望江公园比画、演练,并将此套茶技招式初步定为“十八式”。这些招式一改茶艺冲泡中的柔美娴静,以动为主,一展茶艺中的阳刚之美。表演形式多样,可单人、双人甚至百余人共同表演。

这套技艺让成先勤着迷,是成立一个成家班,全国各处表演,成为独门戏码,还是作为培训,让全国各地的人喜欢就学,广为流传?“老爷子拍脑袋就决定了:第二种!”那时的成先勤五十有余,却魄力十足。2000年,成先勤回到蒙顶山办蒙山茶艺馆,一边开展茶文化讲座,一边开展茶技培训。2001年,中华蒙山派成立,他们在蒙顶山天盖寺仙茶楼表演茶技,时任雅安市副市长孙前将这种引人注目的技艺命名为“龙行十八式”,其后通过媒体迅速推及四川各处。

成先勤曾说:“蒙顶山随便抓把泥土都充满了文化。”他以这片土地上的茶文化为基础,吸收周易文化和茶文化整理出的“龙行十八式”成为别具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将蒙山茶带出雅安,走向更大的“四川”,到达国内外。徐伟15岁跟随成先勤学习“龙行十八式”,他一直做着与长嘴铜壶茶技相关的工作。如今徐伟是蒙山派中小有名气的优秀弟子,已为人师,带出许多徒弟。

如今通过蒙山派学习“龙行十八式”“凤舞十八式”长嘴铜壶技艺、“天风十二品”工夫冲泡茶艺、蒙山茶手工制作技艺的弟子已有3万多人,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初创时期,老爷子不仅想传播蒙山的文化,还希望通过这个载体实践和传播中国茶文化,所以创立‘中华蒙山派’。”可惜成先勤在2017年因病去世。如今,成昱接下了这个任务。

演出前,成昱指导弟子们排练

郑重拿起,优雅放下

成先勤在编排“龙行十八式”的时候结合了《易经》的内容,每一式代表一个人生阶段。然而每个动作成昱都有自己的理解:“飞龙在天”,指的是人生达到最顶端、事业最盛的时期;“亢龙有悔”,是说物极必反,要静下来思索,沉淀下好的东西传授给他人;“潜龙腾渊”,指人要储备力量,当配角的时候心安理得,当主角的时候当仁不让;“见龙在田”,就是应该小心谨慎,不能太狂妄。

在教学培训中,成昱让学生了解每个动作的内涵,并且一个动作要重复练习500遍。成昱就是希望弟子能做到“人壶合一”,“500次郑重其事地拿起,就是为了优雅地放下”。

娟子是个认真、勤奋的弟子,“我学化学,是典型的理科生思维,练习动作都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练习长嘴铜壶的时候她总是专注在盖碗上,“成昱老师说过:‘不管你怎么走动,你的面前一定是盖碗,不是正对着观众,而是对着盖碗,对着茶。’这样的心态才能正视这个技艺的本质,它的关注始终在茶上面”。

蒙山派弟子需经过多年的练习,才能从记名弟子—学道弟子—入门弟子—传承弟子—嫡传弟子一路进阶。对于这个弟子体系,成昱还在试验和调整,希望能从中找到优秀的蒙山派传人,使得它能够自生自长。另一个更难的事情是执行。如今蒙山派在全国有300多个分支,而文化如何能够不偏不倚地传承下去,培训教学的师资如何做到上下一致,这是需要继续建设和思考的。“老爷子在的时候没有完善,这是我这个传人希望做好的事情,希望能做到有规有矩。”平和的语气和祥和的表情,成昱表面上看不出波澜,却让人感受到他的情真意切。

中华蒙山派弟子娟子演绎“凤舞十八式”之“喜鹊闹梅”

回过头来才知道这就是传承

成昱如今快50岁了,拿起长嘴铜壶没办法像年轻弟子一样灵活自如,但一招一式早已了然于心。最早,他跟随父亲专攻学习蒙山茶工夫冲泡的“天风十二品”茶艺,用玻璃杯泡出绿茶的姿态。后来,先是弟弟成波病故,几年后父亲也走了,成昱成为蒙山派掌门人。

“当掌门人是什么感觉?”他自称“散漫惯了”,对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蒙山派来说,要保持创新,要做到文化层面,“整个感觉就是责任比较重”。

母亲张德芬是能为成昱分担的人,她有着几十年的蒙山茶手工制作技艺,弟子们也十分尊敬这位有实力又有威信的祖师母。“原先我就是老爷子的助手,他懂文化我懂技术,我们搭配得很好。”张德芬说这话的时候显然有些落寞。蒙山茶还要继续传承下去,尤其是这道蒙顶黄芽,“不是平常的沉闷,而是寂静中的一种升华”,成昱记得父亲这样形容过闷黄工艺。张德芬每年都带头制作传统手工黄芽。

因为父母从事茶行业,成昱从学校毕业就在家里的茶厂负责做销售。“做事情的时候,为达目标,有时候必须去了解不懂的东西,了解越深,发现差距越大,结果越做越感兴趣,最后成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好的事物让我受益,同样我也想让自己的弟子受益,所以就进行挖掘、整理,给他们授课交流。中国茶文化是正能量的,慢慢我就有了一种责任感,希望更多人来了解。实际上我回过头才知道,哦,这就是传承。”这就是成昱所理解的传承,“而不是一开始就喊着我要去传承”。成昱希望遇到悟性好、积极向上的弟子把蒙山派传下去,让它活下去。

陈梦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