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老干烘:嬴牟大汗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3-06-09 13:26

​ 何谓干烘,干烘是就制茶工艺而言的,一般指未经揉制而直接烘干的茶。如《儒林外史》第二三回载:“茶馆里送上一壶乾烘茶,一碟透糖,一碟梅豆上来。”这里乾烘即是指干烘。莱芜老干烘属干烘的一种,从种类上划分,老干烘属黄茶,是黄茶中的黄大茶,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原产地为安徽霍山一带,因此老干烘又称为皖西黄大茶。

一、莱芜老干烘的起源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大江以北,霍山县茶生最多,名品也振于南(方);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区筒乘热便贮,虽有缘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记载了黄大茶的原产地,销售市场,生产器具,贮存包装,药用功能等作了系统的论述,尤其是这被记载的工艺与现时黄大茶的制法,大致吻合。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本质特征。

老干烘制作技艺起源于山西洪洞。相传有一年洪洞茶商没能将自己从安徽购来的茶叶顺利卖出去,连续阴雨天气茶叶受潮,于是便用木炭火烘干,反而有一种老火的香味,于是取名老干烘,其后这个的名字便越来越响。老干烘属微发酵茶,叶大梗长,汤色浓厚,具有强烈的老火香,而且具有“解咸养胃”,降血脂和降血压的功效,非常适合莱芜人多盐口重的饮食习惯,因此,一经传入莱芜,便成为莱芜人喜好的饮品,并亲切地称为莱芜老干烘。

二、霍山黄茶的历史

皖西为古代寿州、舒州辖境,唐宋以来盛产茶叶,这里所产的霍山黄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远扬,为文人墨客广为传颂,留下文字记载颇多。如,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述:“寿春之山(霍山曾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明朝万历年间,霍山县令王毗翁《黄芽焙茗诗》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

据中国茶叶泰斗陈椽在《安徽茶经》记述,全国黄茶产地主要有浙江的平阳、东阳,霍山、岳西、金寨、六安及湖北英山,台湾也有黄茶生产,其中以霍山县黄大茶为最著名,产量最多。霍山黄大茶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等地,其中以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的品质最佳。

霍山黄大茶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300-700m之间的山地、丘陵地带。境内土壤分黄棕壤和棕壤两大类。土壤质地优良,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pH为4.5-6.2之间,土壤养分充足,通透性好,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且光热条件优越,产区年日照时数达1881h,全年雾日达181天,茶树长时间处于云雾中,散射光多,有利于茶叶内含物积累,形成了霍山黄大茶滋味醇和,浓厚回甘等品质特点。黄大茶茶产区年降雨量1800mm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达78%,春夏早晚可达90%,由于水分充足,保证了茶树旺盛生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植被优化组合,生物物种达6500余种,物种繁多,为茶树生长创造了优越条件。1915年,霍山黄芽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1999年,霍山黄芽再获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目前,霍山黄芽已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金叶黄芽”与黄山、黄梅戏并称为“安徽三黄”。霍山县大化坪镇金鸡山还流传着一个金鸡与神茶的传说,相传,金鸡山有一片茶树,味苦涩难咽》只有一棵茶,味香醇,老人喝之能返老还童,孩子喝了聪明过人。然而,这棵茶却时隐时现。远古的一天,突然来了一位翩翩少年,自称是黄游人的八代子孙,特意来迁坟的。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叟告诉他,他家的祖坟就在这块茶地的那棵“神茶”下面。少年急忙请老人指点,老人呵呵一笑地说:“你耐着性子在这里等吧,到时自然会明白。"午夜时分,但闻一声霹雳,闪过一道金光,祗见茶丛中的一棵茶树放射出宝石般的光环,一对美丽可爱的“小金鸡'飞跑了,那少年不顾一切地追去,“金鸡"没飞多远,扑棱两下,一前一后地落在不远的小河里。从此,这条小河就叫“落鸡河",神茶凼就叫“金鸡凼"了,此名一直沿用至今。“金鸡"飞走,“神茶"又长到原处。打那以后,这片天然茶园所产的茶叶再也不苦了,这就是驰名于世的大化坪黄芽茶。

清代霍山黄芽为贡茶,历年岁贡三百斤。这里还有一个霍山黄芽列为贡茶的故事,据说清乾隆年间,霍山县新店河程家院有位叫程伯阶的,子承父业做茶叶生意,倒也财路繁茂,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只要熟悉他的都称他“程茶客”。一日,他来到湖北省浠水县城作生意。半夜时分,由于口渴难忍,便翻身下床倒水。这时从隔邻隐约传来一阵阵呻吟声。程茶客推门进去,看见一位50多岁的人,面如腊纸,满头虚汗,一双手紧捂肚子低声呻吟着。幸亏程茶客早年学过几年医,一般的急病尚能搪塞。本身替那人诊脉后,认为那人只是饭食不均,偶感风寒,便从本身房中取来一包上等黄芽,沏了一壶酽茶,让那人趁热喝了几杯。几杯热茶下肚,那人腹痛渐止,纷歧会便呼呼地睡着。越日一早,程茶客买来很多精美点心,沏了一壶霍山金鸡山的黄芽,两人一见如故,一边品茗,一边叙谈。那人告诉程茶客:“敝人姓赵,家住京城。昨日同几个伙伴到此, 他们有事到英山去了,叫我在此等待,没想到昨夜身染重疾,若非客官照看,老朽今日恐不能与你共叙了。”程茶客说:“在家靠怙恃,出门靠伴侣,我俩今日浠水相逢,也是三生有幸,我也是个生意人,四海为家,说不定那天就跑到京城找你呢!”姓赵的答复:“客官若到京城,请到寒舍一叙,互相都是生意人,不消客气,不知客官此刻做何生意。”程茶客汇报赵姓人士,本身做茶叶生意。姓赵的又问:“昨晚腹痛难捺,不知贤弟用何良药解除我的病情?”程茶客答:“夜深人静,哪有良药。小弟就是用霍山黄芽茶治好了仁兄的病。”那人闻听,十分惊讶,便说:“我在京城多年,喝尽天下名茶,从来没有喝到这样好茶,不知此茶何名,产于何地?”程茶客便揭开壶盖,见壶内茶叶形似雀舌,细嫩多绒,突入开水,云雾缭绕,香气四溢。程茶客又敬了一杯茶给那人。赵姓人士留给程茶客一块黄绫,作为去京城找他的信物。越日凌晨,两人长亭话别,各奔对象。第二年春茶季节,程茶客想起在浠水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客商,心想京城乃富贵之地,何不藉此机会游览一番,还可做做生意,会会伴侣。程茶客一路风霜来到京城,凭藉黄绫找到赵姓人士,才发现他本来就是当朝乾隆天子。自此,每年春茶季节,官府都要派人到霍山大化坪金鸡山收购定点采摘、专人烘制的霍山黄芽作为贡品,送给乾隆天子品尝。

三、莱芜到霍山的茶马古道

有茶就有茶的运输,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古代,茶的运输主要就是依靠骡马,每到产茶季,贩茶的客商就会骑着骡马,络绎不绝奔霍山而来,办足货物后,运茶大军便行进在皖西的古道上,奔向全国各地。山东是黄大茶运输的重要地区,尤其鲁中的莱芜一带,更是霍山干烘茶的主要销售地。莱芜老干烘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霍山到莱芜,一代代茶商历经近千公里的长途跋涉,源源不断地把黄大茶销往这里的千家万户。从莱芜到新泰、临沂,又经兰陵、徐州,到安徽境内,沿蚌埠、六安一线,最后到达霍山,这是莱芜贩运霍山黄大茶的茶马古道。

霍山南乡的黄尾镇是茶马古道的集散地,黄尾之名源于境内黄尾河因流域有大山似黄龙摆尾入河得名。黄尾河西侧山间有个叫秦家坳的地方,骑跨坳岗的是条石板小路,这是一条古道。从坳顶西下向南再向西,通往青天畈、包家河,直至湖北,东下是黄尾老街,出街一路向北,便是霍山县的磨子潭、佛子岭,然后通淮入京。据《岳西县供销合作志(稿)》载及当地老人回忆,20世纪初,黄尾河已经是霍山南乡的商贸中心,远近闻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外地人逃进深山避难,其中一些有钱人便在这里以开店谋生。一时间,人口激增,商贾云集,号称“小上海”。在古道两边形成了一条一里多长的合面街,大小商铺百余家,其中,悬牌商号就有38家。经营产品有布、油、茶、酒、糖、挂面、药品、农具、铁锅、豆制品等。大的茶行有“同茂”、“恒兴”两家,资本都在万元(银元)以上,每年都有很多小商贩从农户家收茶(黄大茶)交茶行,茶行集中“打老火”(用栗碳大火干燥提香)装篓,雇脚夫挑到霍子渡(今佛子岭)上船,运往山东等地。茶篓用竹篾编成,内衬箬叶,每篓装茶15斤左右,两篓称作“一联”,一般青壮劳力每担挑四联。可惜,1969年7月14日,老街被特大洪灾摧毁,两个老茶号也未能幸免。

茶马古道还是条红色古道。1931年,莱芜党组织的奠基人刘仲莹回到家乡发展党组织,当时莱芜人对于共产党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但大别山革命的信息则从茶马古道的茶商那里不断传入莱芜。因为霍山一带,从1927年11月就爆发了黄麻起义,点燃了大别山区的革命烽火,1928年初,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开始创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在这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区相继发动了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初步创建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和皖西革命根据地。

无数往来于莱芜与霍山的茶商们,把这些革命的信息带到莱芜,从他们那里,人们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为莱芜党组织的发展做了很好的宣传和铺垫,这也是莱芜早期党组织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莱芜早期县委成员刘夏峰,就在其回忆录讲到,“1932年,听贩茶叶的人说在南方安徽一带有红军的队伍组织”,他就想到那里去参加革命,后来,听说了莱芜已有党组织,才打消了这个念头,由刘仲莹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