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林:石鼓岩探寻之旅的心得体会

发表时间: 2021-03-10 14:47

石鼓,亦称猎碣、雍邑石刻、陈仓石鼓、岐阳石鼓,唐代初发现于今陕西宝鸡境内。一说发现于天兴县三畤塬一带(今凤翔县城西南较远)的魏家崖;另一说发现于今宝鸡市渭河南石鼓山一带。因其形状像鼓,所以叫石鼓。石鼓共有十只,石质坚硬,沉重厚实,每个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大多为上下平整,中部浑圆,每面都刻有文字,名为“石鼓文”,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为猎碣。石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宝鸡市建有中华石鼓园,在石鼓阁内陈列的十面石鼓为复制品。

关于石鼓的具体出土地点,长期以来却存争议,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相持不下,目前学术界还无定论。本文根据石鼓的岩质以及先秦时期秦都周边的古地理古环境进行了探讨。

现藏于北京故宫的石鼓,岩质是青灰色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鼓体表面光洁细腻不像人工雕琢形成的,说明石鼓表面是自然形成的。再从石鼓的表面纹理来看,有明显的流水搬运作用形成的卵石特征。根据这些,我们寻找哪里有这样的花岗岩石,石鼓就是用它们制作的。那时的先民们也知道就近不就远,再说石鼓一个大约有一吨重,远了也不好运输。

最近的就是凤翔北山。可北山的岩石多为距今1亿4000万年前后的上侏罗统地层(内陆盆地边缘的山麓相堆积),由棕红、紫灰色状砾岩、巨砾岩夹少量棕红色及泥质粉砂岩(当地人称麻石)以及不同地质时期沉积的白云质灰岩(当地人称青石)等不同岩石组成。北山也有不少料姜石(地质上叫钙质结核)主要产于粘土质地层中,如页岩、板岩、粘土岩和黄土之中。中药里的姜石、砺石就是料姜石。凤翔北山唯独没有花岗岩岩石。

再就是宝鸡市渭河南岸南山秦岭清姜河一带,有大量的花岗岩,距古雍都凤翔也不远。还有一处就是千河流域的陇县西南关山—牛头山有巨大的黑云母花岗岩体。其它地方的花岗岩太远,不可能取自那里。我们把这两处的花岗岩与石鼓的岩质以及其它特征做个对比,不用显微分析,肉眼就可以分辨出来。

花岗岩属火成岩,由地下岩浆喷出和侵入形成。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花岗岩,其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是不一样的,因之,花岗岩也有多种。这两个地方具体哪儿的岩质及特征和石鼓一致或者几乎一样,那里的花岗岩就是当时制作石鼓的石料。

一、宝鸡市石鼓山一带的岩石特征及地质地貌分析

石鼓山位于秦岭北麓宝鸡段渭河南岸,是一条伸出的黄土残塬。地形起伏大,远看整个山形有点像鼓。石鼓山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粉质粘土,底层为第三系泥岩、砾岩、砂岩等,没有制作石鼓的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

西边的宝鸡峡渭河两侧的花岗岩为燕山期侵入岩,主要岩相为中粒斑状角闪花岗岩。清姜河一带分布有中细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但无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卵石出现。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流经渭河大峡谷上游河道很少有花岗岩卵石。渭河进入关中平原后河谷增宽河水变缓,流水搬运力减弱,石鼓山下的河床里,不可能有制作石鼓那么大的卵石。

石鼓山一带在先秦时期地偏一隅,山陡地险,外加渭河不时洪水泛滥,是个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大的事件。这里没有适合刻制石鼓的石料,先民用什么制作石鼓?或者把在异地做好的石鼓搬迁摆放在这里也是没有什么意义和道理的。

二、陇县花岗岩有幸成了制作石鼓的石料,魏家崖三畤塬一带成了制作和摆放石鼓的自然历史选择。

位于陇县西南关山—牛头山一带的花岗岩,与现藏于北京故宫的石鼓岩质,在颜色、矿物组成、岩石结构等方面,完全一致,都是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制作石鼓的石料就是取之陇县关山牛头山一带的花岗岩无疑。那里距凤翔有近百公里路程,石料是怎么弄过来的?这个问题还得从千河说起。

千河,古称汧河,由于流经千山脚下故称千河,是渭河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甘肃张家川唐帽山南麓,千河流经张家川、陇县、千阳县、凤翔县、在陈仓区底店镇汇入渭河。关山牛头山也位于千河流域,由于地质作用以及地震等原因,那里的花岗岩体破碎、崩塌,一些小石块会滚落入千河中,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河道。先秦时期,千河流域植被良好,系原始生态系统,森林茂密,草原广布,千河水量很大,可以行舟,流水的推移力也很大。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商周春秋时,一直到后来的秦汉三国时,天水到宝鸡的渭河谷道,由于峡谷窄险,水流湍急,一直无法行路。秦文公由陇县千城顺千河而下,来到千渭交会的魏家崖一带,正式进入关中西部。公元前745年,秦文公的国都在千渭之会正式落成之际,有感二十余年创业之艰辛,遂命人利用千河河床中的卵石刻制石鼓以记事抒怀。

地处千渭之会的魏家崖在千河流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那时河床水面很宽阔,不同粒径的卵石遍布,河流从上游搬运下来的许多卵石的石质与秦文公对石鼓的要求一致。这些卵石就是来自陇县关山牛头山一带的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它经过数百万年的流水作用长期冲刷、磨砺、滚动碰磕,卵石表面浑圆而光滑。选择像石鼓大小的卵石,既省工又省力,即便卵石不太规整,人工稍加雕磨即可成形。听说现在魏家崖一带的千河河床中还能见到像石鼓大小般的花岗岩卵石。

按照当时的礼制,“重器藏于宗庙”,“宝物藏于王宫”。制作好的石鼓应摆放在千渭之会秦国的宗庙或藏于王宫之内。

三、一点认识与思考

石鼓的石料取之于千河的花岗岩卵石是肯定的,最初的制作地和摆放地应该在位于魏家崖三畤塬一带秦最先建的国都内。秦都东迁后,宗庙、王宫完好如故,因之石鼓仍保存在这里。魏家崖一带出土的先秦文物和发现的宫殿遗址就能说明问题。石鼓的故乡应该在凤翔原上,不可能在原下,更不可能在宝鸡渭河南岸石鼓山一带。

石鼓是可移动文物,石鼓出土后,文人墨客争相撰文称颂。韩愈、杜甫、欧阳修、苏东坡等大文豪对石鼓的讴歌,使石鼓名声大振,名垂千古,也受到了历代帝王的钟爱。石鼓也是命运多舛,出土后经历了千年沧桑,先后辗转大江南北,从皇宫到荒野,从孔庙到战场都有石鼓的踪迹。石鼓被认定为“中华第一古物”,也称“石刻之祖”。时至今日,有关石鼓的学术争论还在继续,足见石鼓的价值及石鼓学研究的深入。

宝鸡市在石鼓山建了中华石鼓园,凤翔的有识之士心里很憋屈,感觉好像宝鸡抢了我们的东西,其实大可不必,凤翔人应该有大的格局。笔者认为,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只要能弘扬好秦文化,讲好赳赳老秦的故事就可以。宝鸡地区作为周秦王朝发祥地,周秦文化遗迹很多,整体挖掘综合研究,将散落了珍珠串在一起,就是条闪光的宝链。凤翔现是宝鸡市一个区了,石鼓山在宝鸡市区,地理位置很好,北邻渭水,南依秦岭,把中华石鼓园建在石鼓山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考虑要比建在魏家崖一带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