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之美:战国时期的君子之玉

发表时间: 2023-06-25 11:41

前言

战国政治混乱,社会形势特殊。诸国时局动荡不安的同时,经济文化也在迅速发展。

玉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条件比较优质,而装饰用玉作为玉文化的一份子,在战国时期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同样作为玉文化一部分的组玉佩,也有着其变化多端的发展历程。

对于玉文化,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民族对玉的喜爱亘古不变。玉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和影响不可估量,这些意义和影响再加上人们对玉的喜爱共同构成了玉文化。

玉文化以玉作为中心载体,深深地对古代人民的思想文化产生影响,下面笔者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历经千年磨砺的中国传统文化珍宝——玉。

一、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西周时期,人们阶级思想严重,玉也被赋予了阶级意义。具体表现在玉的各个分类代表着各个身份等级,所以当时的人们对玉的选择权比较少。诸侯争霸,周王朝落败,百家争鸣出现。其中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比较深远,而玉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

儒家学派认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里的君子并不是指代所有人,而是有专门的阶层,它指士以上的贵族。除了贵族可以佩戴玉器之外,有一些贵族身边的奴婢也有佩戴,不过这些奴婢佩戴的玉饰只不过是简单的玉串饰。

战国玉器

除此之外,还有贵族殉葬人也可以佩戴玉饰,比如玉髓璜、玛瑙珠等。他们佩戴的玉饰对贵族来说虽然不值一提,但是也可以从这里看出,佩戴玉饰已经不是贵族们专有的权利。

战国时期,玉器已经开始兴盛,它被分为四类,分别是礼器、用具、装饰品和艺术品。这一时期的装饰用玉数量是最多的,并且制作工艺比较精美,特色鲜明。人们会将这些装饰用玉佩戴在颈部、手腕、耳朵等部位,用来作项饰、手镯和耳饰等。在商代的玉器上还常常留有被燃烧过的迹象,这也说明在当时玉器被用于法事方面比较频繁。

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种类丰富多样,这些装饰用玉的形制多样,多是由礼器的形制演化而来的。

战国玉璜

玉璜,在《说文》中是这么形容它的“璜,半璧也,从玉,黄声。”玉璜就是玉璧的一半,但是在实际的玉璜中,是很难找到两个可以拼成玉璧的玉璜的,有的玉璜它只有玉璧的三分之一。这些玉璜基本上都会有孔,用来方便人们佩戴在身上。

战国时期人们思想比较活跃,所以对玉器的制作也从庄重向着活泼而变化,玉璜的形态也受此影响,出现了其他纹样。玉璜与玉璧的关系逐渐变小,独立于玉璧之外,成为了玉器之一。

龙形佩,龙形佩历史悠久,早在红山文化时就已经出现龙形玉器。这些龙形玉器和龙一样身体呈弯曲状态,像一个大大的“C”字母。

到战国时期,龙形佩的形态有所改变,开始变成单双“S”形状,也有一些龙形佩会团在一起。龙体的两边分别为一头一尾,或者是双龙头。龙足为“爪”字形状或者羽状,有一些是没有龙足的。到战国晚期,龙形佩的造型复杂,有缠体双龙、五重曲体龙等造型。

组玉佩在战国时期的装饰用玉里,是极为重要,独具特色的一类。这类玉佩出土数量很多,品质上乘,工艺精美。它主要是人们用来佩戴在颈部和腰间的装饰品,象征着长寿。

这种组玉佩在战国前其实就已有踪迹,只不过战国时期是组玉佩发展的高峰时期,组玉佩无论是数量还是工艺造型都难以被超越,所以战国的组玉佩更加有文化意义。

组玉佩中最为主要的玉器就是壁、璜、环和冲牙等,这些小的玉器被用丝带串在一起组成组玉佩。从目前出土的组玉佩饰看来,组玉佩与人们的社会地位成正比。

比如在山东省贵族出土的一件组玉佩就由1件玉璧、1件玉龙形饰和九件玉管组成,谷纹玉璧在最上方,由玉璧上的方形齿凸来系在腰间或颈部。下面是玉管,也是谷纹。龙形饰在最下方,只有一只独角,身曲嘴张,谷纹卷尾。雕琢精致,组合对称,这也是贵族才可以拥有的组玉佩。

目前我们对组玉佩就先介绍这么多,后面我们还会对它进行详细介绍。

二、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

战国时期,玉的装饰纹样在战国之前的纹样特点之上又进行了发展创新。这一时期的玉器装饰和自然界有着很深的联系,比如动植物中的谷纹、兽面纹,自然现象中的云纹、涡纹等。战国玉器纹样比春秋时期的玉器纹样更加繁复华美,离不开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国国力的强盛。

在不同地区,玉器的纹样也不尽相同。这与不同地区的生活文化、政治经济上有关系。比如河南地区在当时属于楚国,它的玉器着重点就在玉饰和装饰品上,尤其是套雕多节组玉带佩极为优秀,想象力丰富,玉饰精美绝伦。

再比如陕西关中地区隶属于秦,所以当地玉饰的纹样造型上就带有西周的遗留风格,其中宫灯形的玉佩和工字玉饰严谨大气,别具一格。而吴国地区也就是江苏一代,玉饰纹样自然是向着优美精致的方向而去。

战国龙形玉佩

战国时期的玉器纹样很是丰富,除了上述提到的谷纹、云纹之外,还有兽面纹、蝉纹、蝌蚪文、蟠龙纹等等,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

首先是上述提到的谷纹,谷纹也被叫做谷粒纹。谷纹是采用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玉器的表面上雕刻出向外凸出的弧形状圆点。这些被雕琢出来的凸起圆点整齐排列,经过制作之后,表面闪闪发亮,十分夺目。

战国谷纹玉璧

在战国时期,这些谷纹是最受欢迎的纹饰之一。谷纹制作不易,精致美观,当时的人们极其喜爱。

蟠龙纹也是战国时期比较常见的纹饰之一,它采用的方法是高浮雕或者透雕。蟠龙呈弯曲攀援状,匍匐在玉璧、玉印等器物之上。蟠龙在古代被誉为神兽,可上天入地、施云布雨。因为人们尊敬崇拜蟠龙,所以与蟠龙一同出现的常常有流云纹。

战国和田玉饕餮云纹剑璏

兽面纹其实就是饕餮纹,使用阴刻和浮雕手法刻出凶兽的头部。兽面纹一般用于小型玉璧、玉饰之上。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开始流行,不过这一时期它基本的特征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战国时期装饰用玉纹样丰富,形制多样,表现了玉器工匠们的琢玉技术高超,创造力强。

三、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组玉佩早在《诗经》中就有所记载,比如《秦风·终南》中“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散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组玉佩作为古代的重要礼仪玉佩,是一串由多件玉器组成的玉佩,形式比较特别,所以组玉佩的认定方式也应当有所规定,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在数量上组玉佩的玉器至少要有两件以上,并且其中要有一件是玉璜。第二,佩戴方式上组玉佩的穿戴方式有所约束,有特定形式。

第三,组玉佩上的一些附带饰品之间需要相互关联,组成的整体才可以被称作组玉佩。第四,组玉佩反映了古代礼仪等级制度,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可以佩戴的。综上,只有满足这四个条件,才能被称为组玉佩。

组玉佩萌芽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玉佩数量较多,有玉环、玉管等。不过在这时候的玉佩,一般被单独使用。因为新石器早期的玉佩与服饰关系不是很密切,且数量不多。

到新石器中后期,玉佩数量增多,贵族们开始对玉佩进行研究,将玉佩串联在一起,变成了组配挂。这些组配挂虽然说不能和后期的组玉佩相比,但也算是引领组玉佩的先河。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周汉时期,玉文化鼎盛,组玉佩开始出现并且发展比较繁荣。这一时期的组玉佩出土最多,皇室贵族墓穴之中都有大量组玉佩陪葬。这些墓穴里出土的组玉佩少则十件左右,多则可以达到上百件。其中在山西省出土的晋侯墓中,玉璜、冲牙等组玉佩配件多达204件。这些组玉佩中的玉饰形式多,样式也生动活泼。

到晋唐宋元时期,组玉佩经过了周汉时期的发展达到了极致状态。所以这一时期的组玉佩开始有所转变。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在思想上,儒家玉德思想开始走下坡路,玉器统治地位受到动摇,统治者对玉器的热情也不再高涨。二是政治上这一时期国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和田玉运输不易,导致价格受到影响,销售开始变得困难。

三是服饰方面,本来象征人们身份地位的服饰形式有所变化。玉带饰的出现影响组玉佩也开始发生转变,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四是这一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满足于单一的组玉佩,开始出现与服饰相配的组玉石饰。虽然在形式上和组玉佩不同,但也略有可取之处,所以也得以传承了下来。

直到明代时期,组玉佩又开始被人们所重视。明代规定皇室贵族必须佩戴组玉佩,所以组玉佩又迎来了新的生机,并且这一时期的组玉佩深陷复古潮流之中,也被称为仿古旗组玉佩。

仿古旗组玉佩在中国古代组玉佩的结构完整、形式一致、配饰统一方面可以说是天花板级别。这一时期的组玉佩也被分为了两种不同的形式:组玉佩和花形佩。

组玉佩用来作朝服配饰,花形佩用来作大婚配饰。明代的组玉佩可以由藩王自己生产或者由宫廷赏赐,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其中的一些组玉佩饰用汉代旧璧改造而来的,这也正是因为前面我们所说的复古潮流的原因。

组玉佩的组成玉饰多样,有珩、磺、环、璧、玉人、冲牙、珠、管、坠等构件。功能上还有钩扣、主佩、垂佩等方面。不过组玉佩并非每套都是这样的繁琐,具备这样繁琐的组玉佩等级也比较高。

玉珩

玉珩在组玉佩中的地位缺一不可,它处于组玉佩的顶部。珩出现在东周以后的组玉佩之上,这些玉珩体型比较大,雕刻精致,形式多样。有长方形、如意形、龙形等等。

玉珩上端一般会有一个小孔,用来穿线和扣金银沟。下端比上端要多一二个小孔,用来挂住玉佩的其他玉构件,比如主佩、垂佩等,起到一个提领的作用。

主佩是佩的主题,它处于珩佩和垂佩之间,排列垂挂。主佩里的玉构件主要有环、璧、玉人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比如在西周时期的主佩以璜为主,到了东周时期主佩选择样式就逐渐变多,有环、璜、龙等,更别提后期朝代变化后的主佩样式了。

垂佩的样式也很多,玉龙、玉凤、玉坠等等。一般玉佩等级越高,使用的垂佩也比较高级,比如玉龙玉凤类,对称均衡,活泼灵动。

除此之外,还有琚、瑀,这两个字在不同时期指代的配饰不同。周汉时期他们指的是玉杂佩之一,代表不用全玉串联的玉杂佩,比如在《大戴礼记·保傅》记载“琚、瑀以杂之。”明代时期这两个字又指代的是组玉佩中的重要几何玉构件。

这些组玉佩也反映了礼仪等级制度,在《礼记·玉藻》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可见组玉佩由君子佩戴,代表着贵族的身份象征。身份越高,组玉佩越是繁复。身份越低,组玉佩越是简单。周代时候,天子对组玉佩的规定也是十分严苛。他规定天子才可以用纯玉来制作组玉佩,贵族只能用玉石组合在一起来制作组玉佩。这一点在目前出土的周代诸侯墓中出土的组玉佩大多是玉石相间可以看出。

玉璜

组玉佩中的玉璜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它在组玉佩中的地位一直都十分重要。比如在陕西宝鸡市出土的墓葬之中,第一、第二等级的贵族墓中出土有玉璜,而在第三等级的墓葬中却一件玉璜也没有,这也与我们先前的推测相呼应。不过在汉后到明代时期,因为礼玉、服饰有所变化,玉璜已经不再作为等级代表了,而是玉构件之中的组成部分。

组玉佩作为玉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在历史中的玉文化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表现了先辈们的聪慧与创新能力。

结语

玉器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文化和艺术意义,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玉文化艺术多姿多彩,绵延不衰,深深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古玉史论》,杨伯达撰,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玉文化》,林柏编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说玉》,桑之行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4】《古代玉器》,张明华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5】《玉器史话》,张广文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